如何评价 Steam 新游《捞女游戏》(已改名《情感反诈模拟器》)?
本文最后更新于 2025年7月12日 中午
由于实在没什么精力去推影游,恰好 B 站关注里有人发了实况,就快速借助视频云通关了,之后某些游戏画面也会直接截取自主播实况视频,顺便贴个主播地址,B 站关注咖米谢谢喵。
1 |
|
恰好游戏的第一章和直播强相关,所以看主播玩游戏也是一种特别的体验了。之后还刷到了不少直播的切片,看主播们各式各样的反应,也算是非常美味。P.S.能直播玩这游戏,还放出视频的主播,一定是站在相同战线了。
回到正题,游戏质量的评价。说实话,游戏整体的质量也就中等水平。同类型的恋爱模拟影游,都非常能卷。从选角、剧情、人设种种方面,本作并没有太多的优势,反而因为选题的特殊性而放弃了部分加分技巧。
比如本作采用了第三人称视角,而同类作品中现象级的几部都采用了第一人称(《完蛋》《学习》)。第一人称在这类游戏上有天然优势,增加代入感的同时也可以更加充分地展示出女角色的魅力。不过本作中,显然男主角也是非常重要,抛弃第一人称,常规的电影视角显然是更合适的。
再比如同类作品的整体结构是共通线+主推角色的角色线,不同角色在性格、人设上有较大差异,让玩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选择「单推人」,还能在多个角色间拉扯。这样在角色塑造上更加详略得当,可以让玩家在主推角色上发掘更多故事,玩法上也增加了自由度。
而本作是闯关类型的结构,必须攻略一人后再攻略下一个,且一关比一关难(角色设定上)。最后攻略「变凤凰」高层的时候已经套路化,剧情转变突然,女角色逐渐降智,智斗的解决是通过降智去实现有点搞了。角色人设上也主要为了「捞女」剧情服务,很难多元展示不同类型女性的魅力,后续尽管人设上有一定差异,但还是有很大同质性,让玩家产生厌倦感。最终结局部分,又想到了自由度,可以选择一位角色达成真结局。于是强行给每个悔过/洗白的角色安排了一个 happy ending,也是让人有点摸不着头脑,包括陈欣欣的假死。
欲扬先抑,抛开一些技巧上的不足,还有部分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无法过审的内容(沈梦娜线很多东西上不了台面)而导致后续剧情平庸,本作依然是有一些值得拿得出手的高能片段。或者说某些场面的拍摄、剪辑、演出达到了电影级别,对同类游戏形成降维打击。
最广为人知的就是酒吧游戏。男女主快速一问一答,面部特写正反打(怼脸男女主演技也都在线),对话稍稍舒缓的时候再切一个包含两人的中景。俩人的回答也很有意思,男主基本都是实话,且回答简练干脆(是、有);女主则基本上是假话,还会加上「当然」之类的副词,尽显自己的心虚,然后明知男主没有撒谎却在不断喝酒掩饰。最后男主亮出手腕的伤疤时,女主震惊的表情加上眼角的一滴泪,让此段场景封神。
之后就是 BGM 响起,各种回忆交织,原来之前也一直在玩这个游戏,而且之前说的尽是实话,如今都替换成了谎言。切回现实,剪辑也稍作变化,很明显用了抽帧,王家卫导演的《重庆森林》同款手法,表现了角色的矛盾、挣扎与恍惚。只能说专业导演还真有两把刷子,特别是在他擅长的领域上(男女情感冲突)。
后面还有几段对话场景也值得夸奖,但在镜头语言上并没有超出上面的场景,所以就简单带过。
比如和诗琪咖啡店讨论喜欢的作家和作品,虽然都是我没看过的作品,但双方对答如流,引用原话互相切磋,颇有伯牙子期之风。
再比如和最终 boss 梦娜几番价值观辩论,也是相当精彩,此作的价值观那是相当的正。既引出了社会问题,也剖析了背后的原因,可惜再深度的内容只能点到为止了。
总结一下:作为游戏而言,本作缺乏游戏技巧的应用,在多支线剧情结构处理上显得有些不成熟,有些剧情处理得有些简陋;但在影视拍摄和剪辑制作上,展现出很高的水平,尤其是某些封神场面。
然后就是游戏外的一些话题与流量。原名《捞女游戏》可谓争议度拉满,敏感词「捞女」直接放在游戏名里可谓非常勇了。然后自然是引来了各类讨伐:
游戏上线当天,制作人胡耀辉的 B 站账号被封禁,游戏的 B 站官方账号内容也突然消失,投稿的视频和图文动态全部被清除。
次日,极目新闻对《捞女游戏》发文评价,认为其存在煽动性别对立、污名化女性等问题,并呼吁加强审核。
游戏在 Steam 平台上的名字被改为《情感反诈模拟器》,游戏官方在游戏社区的账号也更名为《情感反诈模拟器》,游戏内置的留言板功能被清空并下线。
在微博平台,相关的话题被屏蔽,搜索部分关键词会显示“该话题内容未予显示”。
小黑盒官方号被封禁。
小红书上搜索“捞女游戏”相关内容时,无法显示,但搜索“情感反诈模拟器”则可以显示。
《捞女游戏》女主刘梦茹被曝抖音衣服上有 girls supporting girls(已删除)。
线下 DLC 频出,每出一个相关事件,必然引发热议,男女对立果然很有话题度。然而现实是为女性发声可以,为男性发声封禁,一国两制,讽刺之至。但凡看过一点游戏内容,也不至于让制作组受此待遇。
至于游戏制作发行方是否的确有通过敏感话题吸引流量一说,确实不是特别好评判,但至少游戏本身不只是为了吸引流量,作品的三观非常正。前两章直播诈骗、渣男套路可谓非常贴合之后的「情感反诈」主题了。可惜这些都是老生常谈的内容,并没有太多深度,只能给到一些小朋友(刚上大学或者刚毕业)一种另类的视听体验去强化这些基础反诈知识了。
最后,游戏本体 33 元,首发 88 折,只要 29 元,放在同类游戏中也是相当便宜且有竞争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