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一聊社交——可话App产品体验手记

本文最后更新于:2022年6月3日 晚上

最近B站视频推送到了一条独特的广告——可话App的广告(到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播放量已经快1千万了,看来应该是拉到了不少新用户)。看着这么一个有着沉稳而又不失一丝俏皮的男声配音,简单质朴而又透露着一丝可怜的推广视频,我还是稍稍有被吸引到(指产品本身)。所以抽空下载体验了一番,才不是因为对社交话题感兴趣呢(傲娇,其实只是偶尔需要新产品刺激灵感罢了)。

声明:

  1. 本文不包含任何商业推广,毕竟我自己也没什么流量,而且厂商估计也没有预算做UGC推广。
  2. 没有什么竞品分析、数据分析,可能会随手比较一些同类产品但不会系统地比,相关产品也没有商业推广且不作脱敏处理。
  3. 只是一次核心功能的使用体验,而非测试,所以体验手记不会非常全面。
  4. 不分析商业模式
  5. 重个人使用主观感受,如有异议,你说得对。
  6. 封面来自官方另一个视频的封面,侵删。
  7. 使用平台与版本号:安卓 Version 1.7.6。

产品简介

首先简单介绍一下「可话」,综合整理推广视频和自我使用后的信息。一句话概括:「可话」是一款以动态为匹配机制的陌生人社交App。

其中包含三个关键词:动态匹配陌生人社交

  • 动态:一条可包含图文的动态/消息/状态/日记/分享/记录/说说/微博(或其他叫法)。
  • 匹配:将两个动态进行关联。
  • 陌生人社交:找到动态背后的人进行社交活动。

稍微具体一点,该产品的主要功能就是——用户通过发布一条公开动态,匹配到内容含义差不多的别人的动态,然后可以点亮别人的动态获取到他人的信息并进行交流。

核心功能梳理与体验

虽然在简介中已经基本把核心功能介绍完了,但为了更清晰的展示功能流程,同时方便自己的整理,还是先上个图(虽然删了、弱化了不少分支)。

核心功能流程图

吐槽一下流程图的线性逻辑对于多方交互的弱表达,以及我强行把点亮别人和被别人点亮两个主被动视角整合在一张图里带来的复杂化。

写动态

此功能是首页的主体或者说全部,核心功能的第一步。整个首页全部用于引导用户写动态,没什么多余功能。还有一个隐藏功能——替换背景,可能是因为上方大量留白过于平淡,允许用户自定义背景图,同时支持浅色模式和深色模式。yysy,这个渐变的图片处理效果在首页视觉效果上还是过关的。

首页写动态

至于动态的编辑功能,基本和朋友圈类似,支持图文/纯文字。发布可支持公开或仅自己可见,若是仅自己可见,则中断后续的匹配流程。

正如广告视频介绍的一样,「可话」非常重视「单机」用户的体验,重视用户的表达与输出,这一方面类似日记类App。当然,「日记」完成后的处理又没有日记/笔记类应用那样的分类明确,单单只是个时间线。若是纯「单机」用户,我建议还是选择日记类App或者本机,毕竟对于日记,数据安全可转移的需求会相对高一些。

动态匹配(共鸣)

最为核心的功能,但是体验几乎可以用糟糕来形容了,总的来说有两大致命性问题:

  1. 过长的寻找共鸣等待时间。
  2. 糟糕的共鸣匹配结果。

长长长长长的等待时间

公开发布自己的动态后,主页会出现一个消息框,告诉用户正在寻找共鸣(匹配相关的动态)。

寻找共鸣中

但是这个等待时间未免有些过于长了,虽然算法可能比较复杂,但是用户是经不起等待的。在交互设计中有一个关于用户等待时间的理论:

  • 0.1 秒大约是让用户感觉到系统正在立即做出反应的极限,这意味着除了显示结果之外不需要任何特殊的反馈。
  • 1.0 秒大约是用户思想流保持不间断的极限,即使用户会注意到延迟。正常情况下,大于 0.1 秒但小于 1.0 秒的延迟不需要特别的反馈,但用户确实失去了直接对数据进行操作的感觉。
  • 10 秒大约是将用户的注意力集中在对话上的限制。对于更长的延迟,用户将希望在等待计算机完成的同时执行其他任务,因此应向他们提供反馈,指示计算机预计何时完成。如果响应时间可能变化很大,则延迟期间的反馈尤其重要,因为用户将不知道会发生什么。——《可用性工程》

虽然时间针对不同的时代可能不完全准确,但大致0.1s以内的等待完全不用使用加载动画;0.1-1s可以考虑添加加载动画转移用户觉察卡顿的注意力;秒级别的等待则必须添加加载动画防止用户焦虑;而10s以上的等待除了动画还需要实时告知具体的等待时间,让用户有大致的心里预估。

「可话」寻找共鸣的等待时间,没有一次让我有耐心等完,加上App内没有什么其他消磨时间的方法,所以我一般都退出App去干其他事情了,直到收到「可话」的共鸣寻找成功消息提醒。这个等待时长可能并不固定,但感官上没有小于5min的。甚至有一次因为没注意到消息推送,直至第二天再次打开App才发觉原来寻找到共鸣了。

约1/5的合适共鸣寻找结果

说来也怪,每次匹配到的共鸣结果都是6条,估计上限就是6条或者设定死为6条。不够6条就硬找,哪怕只有一个词语一致;达到6条就马上终止。

通过左右滑动可切换查看匹配到的共鸣。一般6条共鸣只有1到2条是满意的,无论你发的动态是文字还是图片或是图文并茂。相比于文字,我还是对图片的匹配结果满意一些:可能不能完全对上特定的人物,但图片的意象大多类似;至于文字,大部分情况下只有一到两个词语相同,在整体意义上基本没什么关联。

恰巧自己也是做过NLP的,虽然短文本的相似度算法确实让人头疼,但是你这个相似度的阈值是否设定的有点太低了?还是说,一旦往高了设,就匹配不到共鸣了?

6条的上限加上1/5满意的结果,一次写动态差不多刚好可以得到一次能够引起「共鸣」的结果,也不知道是不是产品刚好这么盘算的。如果这恰好是一次合格的「共鸣」也就算了,可是后续的流程让仅有的一次「共鸣」机会也基本被浪费。

点亮与交流

点亮匹配到的动态是「可话」能够连接其他用户的唯一方法。

点亮后开启交流权限

在常见的陌生人社交应用中,陌生人之间的匹配机制一直是一个创新的点,比如摇一摇(微信),照片的互相感兴趣(陌陌/探探),随机连接一个想要对话的陌生人(Talk to someone),按照各种爱好、相似度匹配的高阶连接同时想要对话的陌生人(Soul、因乐会友),在同一模拟时空中的「面对面」交流(VRChat)……以及「可话」的对一个话题(动态)感兴趣。

可以看到陌生人社交的匹配机制着实有点越来越卷,不仅花式越来越多样,算法也越来越复杂。但万变不离其宗,匹配机制大都离不开两个核心点:同时性互相感兴趣,二者至少包含一点。

「可话」的设计逻辑很好的符合这两个核心点,这也是其吸引我去试用的主要原因。其动态的相似度让用户会彼此感兴趣(至少针对同样的动态话题),而限定匹配只在此刻写动态的人生效则保证了同时性。对于话题而言,同时性的重要性则更上一层,特别是这种情绪流的输出,可能过个几小时就失去了讨论相关话题的时效性。所以朋友圈很早就出了三天可见的功能,对于这种情绪流时效性的挖掘,非常佩服微信的这种产品洞察。

我是谁?我在哪儿?我怎么突然被点亮了?

设计思路不错,可是执行的时候就。。。在实际使用中,最长在动态发出的两个星期后收到了被点亮的消息提醒。所以,这个同时性基本就成了噱头,再加上前面提到的匹配精确度的问题,所以实际上是两个核心点一个都没解决😂。

可以理解技术实现的难度,考虑到用户量和动态的特异性,也许确实存在大量无实时匹配结果的情况。所以牺牲同时性和准确度,让匹配起码有个结果实乃缓和之计,没有什么比匹配无结果更尴尬的事情了吧(似乎视频评论区就有这样的结果发生)。如果我是产品,我可能也会选择这样的处理方式。

但缓和归缓和,问题并没有解决。因为被匹配的那个人,可能动态的时效期已过,并不想与此刻想要交流的那个人交流。与之对应的实际情况就是:点亮的人回复了别人的动态,然后基本没什么回应;被点亮了的人看了一眼被点亮的消息,或者再进一步加了看了点亮人的消息和详情,然后懒得回复别人。所以,使用过程中经常遇到用户的抱怨——「遇到个活人可真不容易!」。

非对称的交流行为

有一个很有趣的小细节是对话列表开启的方式对于主动方和被动方是不一致的,这一点在流程图中特别使用了红色箭头进行标注。即点亮别人的用户需要回复动态才会保留对方的信息,若仅是点亮操作,退出匹配结果后将再也无法主动获取到对方的资料(除非下一次又遇到了同一个人);而被点亮的用户则直接开启了对话列表,后续一直有机会联系点亮者。

这个非对称操作同样延续到个人中心页面——一个包含个人动态和点亮动态两个列表的页面。有关于个人的动态,将有机会查看点亮者;而对于自己点亮的动态,无权查看动态的所有者。

可以理解社交产品对于机遇的把控,创造一种「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的体验,从而让用户谨慎操作,珍惜每一个遇到的人。但这一种逻辑应该同样应用到被动方——比如被点亮后有一个临时的聊天页面,若不回复则永久失去联系点亮者的机会(除非下次再遇到同一人),以及个人动态中也失去相应点亮者的信息获取方式。至于点亮者的数量,甚至点亮者的头像,自然可以保留,为的是满足动态被点亮(点赞)带来的认可和满足感。

基于动态的消息列表

不鼓励私聊

私聊功能藏得非常深,需要点开好友的个人中心页面,然后点击发消息才能开启;而点开好友页面至少需要通过点击动态+点击头像两步操作。如此深之又深的操作路径让人不禁感叹,这个App果然不想要用户私聊呢。

此外,私聊的消息列表不在底部导航栏占据独立页面,而是通过一个并不起眼的图标作为入口,这在IM应用中也是实属罕见。更者,私聊没有消息提醒(这一点已通过其他用户的描述进一步确认了,应该不是偶然遇到的bug)。

但这些其实都好理解,因为「可话」的重点在于对动态的构建(好友有新动态也会有醒目提醒),即便是私聊功能,也基本集成在动态之中。双方可以在同一条动态下(环境中)使用和私聊没什么区别的IM功能,而且私聊的环境背景容易让人根据同一话题去表达,算是一种引发聊天的催化剂。

在陌生人社交软件中怎么能够不体验性转的魅力

性别选项是陌生人社交避不开的一个话题,无论是账号设置、匹配机制都会考虑性别的因素。作为一个产品体验者,自然也是要体验一番不同性别的差异。好家伙,性转机会只给一次,和当年的Soul一致(如今下回Soul发现性别已经要经过身份认证了),且转且珍惜。

特意留意了一下匹配对方的性别,似乎是异性的概率高一点,(果然这个世界异性恋是主角捏,产品角度自然符合越多人的喜好越合适),当然自己的样本量少没什么说服力。

一开始体验了男性用户视角,留下的动态女用户点亮的多一点。加了一个女性用户好友,正常的聊了一聊产品相关的话题(我的动态比较多与产品本身相关了。。。),其他似乎没什么印象深刻的事发生。

后来体验女性用户视角,这下点亮动态的全是男用户了。印象里有一条动态说是想去上海玩,然后有不少用户回复「在上海等我」。特意观察了其中一个用户,他会不断删去旧动态然后新发一条「上海」二字的动态,然后匹配到上海相关的用户。hhh,原来这才是真正的玩法,通过输入地理位置信息匹配到附近的人,然后愿者上钩,果然社交软件都离不开ghs的动力,用户永远有办法找到有趣的玩法。然后还遇到一些一上来就似乎问家谱似的问一堆问题的用户,直接心烦意乱拉黑处理。再后来被点亮的时间越来越离谱,不断有很久前的动态被点亮,但就算有消息我也懒得回复了,于是这么一种「似乎大家都是死人」的现象就保留了下来。

总的来说,无论作为男性用户还是女性用户,似乎都不怎么容易匹配到人,并没有想象中的让人深入交流的机会与欲望。

社交与反社交

体验了那么多,那么「可话」到底想要做什么呢?也许不能百分百还原团队所想,但根据宣传视频和实际的产品体验,我想站在自己的角度(用户&产品两个角度)回答这个问题。

「可话」自内而外地透露着非常严重的自我矛盾:

  • 主动与被动
  • 开放与限制
  • 输出与输入
  • 社交与反社交

以至于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依然对于「社交」这个因素存疑。你说TA是社交吧,实际体验下来不怎么给社交的机会;你说TA不是社交吧,TA最核心的机制就是社交与匹配。TA在为一个想法的诞生而处处引入社交的概念,而又在引入社交后处处限制社交功能的拓展。

TA一反如今被信息流取代的「伪社交」模式,转而提供一种输出的机会。打个比方,用户就好像打着手电在漆黑的夜晚摸索,希望能够遇上另一个打着手电的人;这个手电很特殊,你只能看到和自己手电一样的对方打出的那束光芒,而且双方看到光芒之后都彼此相互迈出步子(突发奇想,把这个可视化做成匹配等待的交互动画如何?)。TA提供的是一种让人们可以在信息流的环境中喘息的机会,沉下心来好好想一想自己。

TA声称在培养互联网背景下人们正确发声的意识,但TA真的做到了吗?凡是社交性质的平台,越是早期越是边缘,发声越是让人舒适。一切都是历史的循环罢了?所以,「可话」想做的其实是一个新的循环的起点,至少现在还处于起点阶段。

总结与展望

做下简单的总结:

  • 优点:有新颖的匹配机制。
  • 缺点:匹配不到人。

最后还是非常佩服「可话」团队能够逆着时代的潮流——指各种无限媒体流的刷刷刷形式,去做一个类似于搜索结果数量非常有限的搜索引擎的功能,TA真的一点刷刷刷的机会都不给。从桌面的搜索引擎为王,到移动的刷刷刷为王,如今鼓励主流用户思考、输出的模式越发少见。

希望「可话」可以在历史的进程中留下一些痕迹~


聊一聊社交——可话App产品体验手记
https://skeathytomas.github.io/post/聊一聊社交——可话app产品体验手记/
作者
Skeathy
发布于
2022年2月5日
许可协议